• 四代四姓,造就傳奇一生
李天祿於民國前二年出生於台北廳大稻埕區北門街口,即今台北市延平北路北門口。李天祿祖父姓何名土,因一起意外事故過繼許家改名何許土,後生子許金木,即李天祿父;許金木入贅李氏為婿,故李天祿從母姓;待至李天祿 20 歲,又入贅陳府,娶「樂花園」班主陳阿來之女陳茶為妻,生育二子二女,陳李各半。李天祿曾於《戲夢人生》一書中自嘆身世淒涼,四代四姓,民間傳宗接代的觀念、入贅習俗,開啟了李天祿傳奇的一生。
• 承繼家學,嚴師出高徒
李天祿的父親許金木也是一位布袋戲演師,他師承《楚陽台》的許金水,而許金水的師父則是泉州南管布袋戲的一代名師-陳婆。李天祿七歲時進入「同文齋」修讀漢文,一直到十二歲進入第二公學校就讀為止。在這期間,李天祿白天勤讀三字經、千家詩等古冊典籍,午後則跟隨父親學尪仔步、跑野台戲。
李天祿的父親脾氣甚為剛烈,小小阿祿師擎偶稍有不慎,經常慘遭父親用木偶狠狠敲頭,甚至被踹至戲棚下。因此,李天祿經常自承,跟隨父親學戲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苦慘」的日子。但也或許是這種嚴厲的教偶方式,才能教導出日後享譽國際的高徒。
• 遊山歲月,奠定紮實基本功
李天祿在十四歲時因不見容於後母,再加上父親已經收取文山郡當地戲班的訂金,只好孤身一人帶著半生不熟的演技在文山、石碇及深坑一帶,天天過著跑山搬戲的生活。剛開始時,李天祿只會演「羅定良」和「魁星殺猴」兩齣戲,但慢慢地,他也會趁著演戲空檔返回台北再跟父親學習新齣頭,添購新尪仔,然後再回山裡試演。幾年下來,漸漸地磨練出功力,觀眾越來越多,甚至跟著李天祿翻山越嶺一齣一齣戲地看下去。
• 重回台北城,少年演師露鋒芒
十八歲那年,李天祿離開石碇山區重回台北城,經過幾年山居磨練,他一心想在競爭激烈的台北戲班裡揚名立萬、顯露鋒芒。
李天祿重回台北城後,先與「遊山景」的後場師傅組成「玉花園布袋戲班」,但因細故,不久後即告解散。隨後又在南管布袋戲班「龍鳳閣」及「樂花園」擔任頭手,同時李天祿也在這段時間內結識了黃海岱及鍾任祥這兩位在當時也堪稱是布袋戲界響噹噹的二位大人物,彼此間皆以兄弟相稱。
李天祿二十歲時入贅陳府,娶「樂花園」班主陳阿來之女陳茶為妻,並仍在「樂花園」擔任頭手。但值此同時,李天祿開始購買大批尪仔和一座四角戲棚,準備來日能夠自立門戶、另創新局。
結婚二年後,李天祿終於另立門戶,自組「亦宛然」。起初係以北市濱江街一帶為演出大本營,一個月約有十來棚;有時也參加其它的散簍,足跡擴展至基隆、南港、蘆洲及三峽等地。
二十四歲那年,大陸泉州布袋戲名師「陳婆」應萬華「奇文閣」班主吳阿文之邀,第八次來台演出。由於陳婆名聲太過響亮,在台的眾徒子徒孫無人膽敢上台擔任二手,李天祿自承「青瞑不怕槍」,仗著一身戲膽與八十六歲的先生祖合演一齣「天波樓」,並獲得陳婆的大力讚賞而在當時戲界傳為一時佳話。
同年農曆八月初七,李天祿遇上生平第一次的三棚絞,而且對手還是台北戲界最有份量的「宛若真」和「小西園」。李天祿當時遂生奇招,緊急從基隆「麗春園」借調來活動佈景,以一齣《李世民遊地府》出奇制勝,自此擠身一流戲班之列。
• 融入外江戲,亦宛然創新局
「外江」是外地的意思,意指非本地固有之劇種,而此所謂之「外江」指的乃是京戲。
民國十六年,李天祿十八歲,上海趙福奎率領京劇班渡海來台表演。京劇有一套完整的套頭,簡短有力,比北管更為緊湊,更能推動劇情。李天祿對此著迷不已,開始把京劇的文武場引進布袋戲的後場,又將大部份的正本戲改用京劇口白,大量運用京劇的唱曲,甚至在布袋戲的臉譜、服飾及頭盔的製作上,也多所參考京劇造形。由於「亦宛然」的演出別具風貌,因此,一般習慣將「亦宛然」歸於「外江派」,而李天祿也被視為「外江派布袋戲」的開山祖師。
• 中日戰爭爆發,亦宛然被迫封箱
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箝制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遂開始推行所謂的「皇民化運動」,內容包括撤銷報紙上的漢文欄、鼓吹台灣人改日本姓、禁拜中國神祇等,同時管制外台戲的演出。於是李天祿決定暫時封箱,停止亦宛然的演出。
暫別布袋戲演出後,李天祿轉戰商場,曾短暫做過茶葉、蚵仔等生意,但因經營不善均告倒閉收場。而後經由朋友介紹,先後在「德樂社」 、 「大龍歌劇團」 、「 紅玉歌劇團」、「東興歌劇團」、「東亞歌劇團」及「高砂劇團」等歌仔戲班擔任排戲仙,其間也曾粉墨登場。
民國三十一年,日本在台政府成立「台灣演劇協會」,先後准許全台七班布袋戲在戲院內演出具日本風格的內台戲。李天祿時年三十三歲,加入陳水井的「新國風人形劇團」,演出所謂的「皇民劇」 。 隔年,李天祿加入日本「英美擊滅催進隊」,二度進入石碇山區以布袋戲做為日本政府的宣傳工具。而除了演出宣傳劇外,李天祿也經常乘機偷偷演出傳統戲目,維持住了傳統戲劇在混亂年代裡的一絲命脈。
• 東山再起,亦宛然北區稱盟主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久蟄的布袋戲如後春筍般在全台各地復甦起來。李天祿由於戲簍多已於戰火中損失,故暫且棲身於大徒弟張火木的「景中奇」。隔年,李天祿重整旗鼓,陸續買下「遊山景」、「新賽樂」 、「 新國風」和「宛若真」等戲班的戲籠,「亦宛然」遂而重出江湖。
民國四十年,布袋戲外台戲全面解禁,「亦宛然」李天祿如出柙猛虎般,開啟了布袋戲繁華極盛的歲月。次年,李天祿率領「亦宛然」參加全省的布袋戲比賽,連續二十多年奪得北區冠軍,奠定了其布袋戲盟主的崇榮地位。
• 外國人絡繹拜師,布袋戲飄洋過海去
六十年代未期,由於電視等新興娛樂媒體及金光戲布袋戲的興起,傳統布袋戲因而失去競爭力而漸顯衰頹之態。正當之時,李天祿結識了一法國教授班文干,二人不僅結為知己好友,同時也為傳統布袋戲的再度興盛紮下了新苗。班文干教授原在法國第七大學教授東方語言及戲劇,他從六十年代開始投入中國的戲曲研究,民國六十一年經由香港來台進行布袋戲的田野調查,因而透過有關單位找上了李天祿。
民國六十三年,法國人班任旅經由班文干的介紹來台與李天祿學布袋戲,隨後又加入了陸佩玉及尹曉菁兩位法國女生。三人從最基本的手勢學起,到基本動作、尪仔步到整齣的戲齣,這群學生從舉雙手到時只和大拇指成九十度的基本功開始練起,一直到尪仔步,到後來劇目傳授,總計三人第一次來台前前後後共學了三年多。三人並於西元一九七八年在法國成立了「小宛然」劇團,開始在全法、全歐乃至全世界巡迴演出。
「小宛然」成功地將台灣傳統布袋戲帶到全球各地,連帶地將老師李天祿的聲名遠播至國際偶戲界。一時之間,來台拜師學藝的人絡繹不絕,有法國人、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及澳洲華僑。這些洋徒弟學成歸國後,分別成立了「如宛然」 、「 也宛然」和「己宛然」等劇團。同時,來自國外不斷的演出邀約,也讓業已民國六十七年宣佈解散的「亦宛然」重啟爐灶,開始了一連串的文化外交之旅。
• 戮力校園薪傳,布袋戲向下紮根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在校長林秀地女士及郭端鎮、翁健及李漢敦等老師的奔走努力下,亦宛然在板橋莒光國小點燃了傳統布袋戲傳承的薪火。九月開學後,校方在課外活動的分組活動中設立布袋戲教學,從四年級的小朋友挑選三十二名有興趣的學生參加。前場由李天祿、陳錫煌及李傳燦師傅負責,後場則有劉金松、李順發、蔡文成及楊財明等師傅陸續加入。隔年,莒光國小正式成立布袋戲團,取名「微宛然」,以示師承亦宛然。
莒光國小的成功,吸引了外界對傳統布袋戲的再度關注,開啟了校園學習布袋戲的新興風潮,文化大學、台灣大學、新埔國中及平等國小陸續加入,也使得布袋戲能得以持續向下紮根。
老師傅當年的無心插柳,無料柳樹成蔭,亦宛然現今團員裡有多人即是當年那批校園薪傳的善果,在傳統布袋戲團的前後場師傅因年歲漸長而面臨後繼無人窘境之時,亦宛然卻早已由第三代成員完全接班。
• 侯孝賢慧眼獨具 戲夢人生再添新頁
民國六十六年曾有個桃園大溪的算命先生對李傳燦(李天祿次子,與此算命先生頗為知己)表示,李天祿年少時做過一件大功德,因此這隻狗(李天祿生肖屬狗)會愈老跑愈遠。此一預言,原以為在法國徒弟師徒相渡時即已應驗,但沒料到晚年卻又因侯孝賢導演的慧眼獨具,又將聲名遠播至世界各地非偶戲的領域去。
民國七十五年,侯導演正為《戀戀風塵》片中阿公一角四處尋人,正巧透過陳懷恩、楊麗音的推薦認識了李天祿,老師傅童心未泯,心想一生幾乎演遍台灣所有戲種,唯獨電影沒演過,便立即答應了侯導的邀請,一腳踏進了電影的世界裡。李天祿未經雕琢但卻質樸自然的演技,正合侯導的味,成為侯孝賢電影中的固定班底。
民國八十二年,侯導以阿公年輕時代故事為藍本拍攝的電影《戲夢人生》問世,阿公並率領亦宛然隨片赴法國坎城影展登台表演。當宣佈《戲夢人生》一片榮獲評審團大獎時,侯導攙扶著李天祿上台一起領獎,李天祿戴著黑色墨鏡,字正腔圓地用法語說出 MERCI( 謝謝 ) 時,逗得全場大樂,消息傳回國內,更是歡聲雷動,爭相報喜。這齣「李天祿的人生,台灣歷史的戲夢」,將李天祿推向他此生從未料想過的再一波高潮。
• 文物館風光落成 老藝師長眠金寶山
阿公晚年隨著次子李傳燦遷居三芝,並且開始減少對外的公開活動,但心中仍舊掛念著要為一生行當尋覓一處安置之所。在偶一機會裡當地地主得知阿公此一宏願,碰巧手邊正有空屋準備脫手,於是李傳燦便買下住家對面兩間空屋,開始著手進行布袋戲文物館薵建事宜。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十九日,文物館破土興建,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文物館正式落成啟用,取名為「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開館當日,冠蓋雲集除總統李登輝先生及多位政要親臨道賀外,來自全省、海外各地的好友們也紛紛齊聚,給足了老藝師面子,同時也象徵著傳統布袋戲的薪傳自此跨入新的一頁。
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亦宛然赴法參加「亞維儂藝術節」前夕,李天祿因病住進榮民總醫院未能隨團訪法,病榻期間仍時時懸念子弟兵在海外的表現。同年八月十三日,阿公病情惡化,家屬遵從民間習俗將阿公帶回三芝家中,在眾多親屬弟子環伺下終因心肺衰竭逝世,享年八十有九。
李天祿藝師年表
西元
|
民國
|
年齡 |
生 平 紀 事 |
1910 |
前1 |
1 |
*12月24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生於台北廳大稻埕區北門口街; 即今台北市延平北路北門口。 |
1916 |
5 |
7 |
*祖父何許土去世。 *入「同文齋」書房隨叔公李悌欽讀漢文至十二歲。 |
1917 |
6 |
8 |
*開始跟隨父親許金木(外號夢冬)學尪仔步。 |
1918 |
7 |
9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台北流行大霍亂,母親李哖死肺癭。 |
1919 |
8 |
10 |
*父親娶林來發為繼室。 |
1920 |
9 |
11 |
*正式隨父親學布袋戲;早上到書房讀書,下午跟著父親跑野台戲。 |
1921 |
10 |
12 |
*轉入日本第二公學校(今永樂國小)就讀,成為一年級新生。 |
1922 |
11 |
13 |
*跳級升上三年級,課餘到郵局拖便車,賺錢度日。 *祖父李火因老人病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
1923 |
12 |
14 |
*從日本第二公學校退學。 *年底開始到文山郡(今石碇、深坑一帶)擔任李阿某和「遊山景」的頭手。 |
1924 |
13 |
15 |
*在淡水第一次和人雙棚絞。 |
1925 |
14 |
16 |
*帶祖母王惜入文山郡一起生活。 |
1926 |
15 |
17 |
*祖母王惜去世。 |
1927 |
16 |
18 |
*七月離開文山郡重回台北打天下,和「遊山景」的後場師傅共組「玉花園布袋戲班」,年底即解散。 |
1928 |
17 |
19 |
*年初至南管布袋戲班「龍鳳閣」任頭手。 *於鄭伴水家中結識鍾任祥。 |
1929 |
18 |
20 |
*四月離開龍鳳閣,加入「樂花園」當頭手。 *六月入贅陳府,娶樂花園班主陳阿來之女陳茶為妻。 *認識黃海岱,與鍾任祥三人結為好友。 *購入四角戲棚(西洋棚)。 |
1931 |
20 |
22 |
*長子陳錫煌於大龍峒老師府出生。 *樂花園解散,五月成立「亦宛然」布袋戲班。 *購入六角新戲棚;仍參加其它散簍。 |
1932 |
21 |
23 |
*自己設計機關佈景,大部份由基隆「麗春園」提供設備。 *參加平劇票房,結識幼良、鳳嬌二位藝旦姊妹花。 |
1933 |
22 |
24 |
*陳婆應萬華「奇文閣」吳阿文之邀,第八次來台表演,時年86歲,老少二人合演《天波府》。 |
1935 |
24 |
26 |
*女兒李嬌娥出生。 *農曆八月與「宛若真」、「小西園」三棚絞,演出《李世民遊地府》出奇制勝,從此正式躍登一流戲班之列。 *在新竹演出時收張火木為大徒弟。 |
1936 |
25 |
27 |
*加人在台北舉辦「始政四十週年台灣博覽會」,與鳳嬌同台演出平劇《華容道》。 *應台南「慈善社」之邀,南下演出兩個月。 |
1937 |
26 |
28 |
*七七事變,亦宛然暫時封箱,改行開茶店仔。 *十一月日本政府在台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漢文報紙。 *女兒陳賢子出生。 |
1938 |
27 |
29 |
*農曆四月十六日父親許金木去世,結束茶店仔生意。 |
1939 |
28 |
30 |
*改行賣蚵仔,經營不善又轉到「大龍歌劇團」當導演,有時也兼角色演出。前後待過客家班「東興」、台中「紅玉歌劇團」、基隆「高砂劇團」。 |
1941 |
30 |
32 |
*四月「皇民奉公會」成立,轉到苗栗「東亞歌劇團」客家班採茶歌。 *十二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方實施宵禁,民眾靠配給度日。 |
1942 |
31 |
33 |
*一月日方成立「台灣演劇協會 」嚴格管制戲劇活動。 *回大龍歌劇團,轉至「新國風」任布袋戲頭手。 *應文山郡川上課長之邀加入「英美擊滅催進隊」。 *重回石碇山區演出宣傳劇,領日本督察課的薪水。 |
1943 |
32 |
34 |
*農曆五月二十日丈人公陳 元病死景美。 *大東亞戰爭爆發,外台戲停止,轉到公館築城部隊當勞務監工。 |
1945 |
34 |
36 |
*疏開至后里屯仔腳,當天台灣光復。丈人陳阿來因身染虐疾,葬於后里。 *全家人皆染上虐疾。 *八月回台北,暫時棲身大徒弟張火木的戲班「景中奇」。 *十一月兒李森夭折。 |
1946 |
35 |
37 |
*亦宛然恢復演出,盛況空前。採平劇文武場,人稱「外江派」。 *么兒李傳燦出生。 *認識黃金鑾。 |
1947 |
36 |
38 |
*二二八事變。 *五月初到上海,結識麒麟童;七月返台,十一月大陸淪陷。 |
1949 |
38 |
40 |
*長子陳錫煌娶妻,八年後因久未生育,女方主動提出離異。 |
1950 |
39 |
41 |
*擔任中央黨部第四組宣傳隊長,與沈昌煥隨「文化列車」到全省巡迴公演。 |
1951 |
40 |
42 |
*與金鑾所生之子夭折。 |
1952 |
41 |
43 |
*參加教育部舉辦的全省布袋戲比賽,連得二十多年的北區冠軍。 *十二月二十八日假北一女中禮堂舉行的「忘年會」中,為蔣公戲藝,前後共五年。 |
1953 |
42 |
44 |
*農曆八月金鑾去世,享年37歲。 *長子陳錫煌組織「新宛然」布袋戲班。 |
1955 |
44 |
46 |
*舉家搬至台北橋頭(今安西街)住了十八年。 *現存之彩樓製作完成。 |
1956 |
45 |
47 |
*任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北區連絡處主任。 |
1957 |
46 |
48 |
*長子陳錫煌娶林月桂為妻,九月生長孫女陳伶伶。 |
1958 |
47 |
49 |
*農曆三月初十後母林來發因腦充血去世。 *陳錫煌二女陳麗伶出生。 |
1961 |
50 |
52 |
*長孫陳李志出生。 |
1962 |
51 |
53 |
*在台視晚上九點至十點演出全本「三國志」,台語音為期一年;隔年於下午六點至六點半演兒童劇「西遊記」(國語發音,由中山國小學生幕後配音) |
1963 |
52 |
54 |
*孫子陳李賜出生。 |
1968 |
57 |
59 |
*二子李傳燦娶妻蔡素貞。 |
1969 |
58 |
60 |
*徒弟林金鍊組織「似宛然」戲班。 *李傳燦長子李俊良出生。 |
1970 |
59 |
61 |
*搬回大龍峒老師府。 *長子陳錫煌的「新宛然」解散,回「亦宛然」任二手。 *班文干教授由香港來台蒐集各種地方戲曲資料。 |
1972 |
61 |
63 |
李傳燦長女李瑞伶出生。 |
1973 |
62 |
64 |
*次子李傳燦至「小西園」任二手。 |
1974 |
63 |
65 |
*法國學生班任旅、尹曉菁、陸佩玉先後來台拜師學藝。 *李傳燦次子李俊寬出生。 |
1975 |
64 |
66 |
*次子李傳燦離開「小西園」。由長子陳錫煌接手。 *文化工作會頒發台灣地方戲劇比賽,演出革命史劇宣傳績效獎狀。 |
1977 |
66 |
68 |
*二月七日參加「第五屆香港藝術節」,此為亦宛然第一次出國演出。 *應岡博物館邀請,在亞太地區博物館年會參與展示掌中戲文物,並表演給各國博物館欣賞。 *學生林慧美自澳洲返台習藝,民國69年於澳洲自組「也宛然」。 |
1978 |
67 |
69 |
*農曆正月十五亦宛然宣佈解散。 *班任旅、尹曉菁、陸佩玉在法國成立「小宛然」。 *九月應班任旅之邀,第一次赴法國遊歷,並在東方語言學校內作私人表演。 |
1979 |
68 |
70 |
*十一月,最後一次參加台北市戲劇比賽,獲金獅獎。 |
1980 |
69 |
71 |
*隨次子李傳燦搬至北投。 *五月,應法國文化部之邀第二度赴法,在巴黎示範教學一個月。 *夏天,好友鍾任祥去世。 |
1981 |
70 |
72 |
*法國學生戴文生來台拜師。 *七月,應法國文化部之邀,第三度赴法教學。 *十月,文建會假青年公園舉辦第一屆藝術季,小宛然到大陸泉州演出後,來台演出「西遊記」。 *十月中旬,隨小宛然到日本、韓國宣慰法僑。 |
1982 |
71 |
73 |
*日本學生村上良子來台拜師習藝,回日後自組「己宛然」。 *十二月十六日,日人山形文雄、伊藤元明、宮本吉雄來台製作《李天祿掌中專輯》。 *美國學生穆小珠來台拜習藝,回美後自組「如宛然」。 |
1983 |
72 |
74 |
*一月二十日,日本爵士株式會社出版《台灣掌中戲-李天祿專輯》。 *六月,應法國文化部及小宛然之邀,第四度赴法教學,於郭安博物館戲劇研究室傳授掌中戲。課餘暢遊阿爾卑斯山及法國南部。 *十二月,文化大學舉行民俗巡禮,邀請亦宛然表演及演講。 |
1984 |
73 |
75 |
*四月,率團參加韓國「第一屆漢城國際人形劇祭」,演出後順道至日本新宿、仙台演出。 *八月,拍攝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片段。 *九月,成立「亦勵軒木偶工藝號」,長子陳錫煌、次子李傳燦及徒弟林金鍊開始到板橋莒光國小傳授布袋戲。 *十一月,參加國立藝術館舉辦的「中韓偶戲觀摩展」。文化大學地方戲曲研究社至家中研究掌中戲及杖頭傀儡,並組團「中宛然」。 *榮獲台北市漢聲國際獅子會「第一屆傑出民族才藝獎」。 |
1985 |
74 |
76 |
*元月,赴大、小金門前線表演,慰勞國軍官兵及民眾,月底與小西園至日本公演「三國志」及「武松打虎」。 *五月,「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正式成立。 *八月,應日本飯田市長之邀到日本演出,順道至橫演、仙台等地參加戲劇祭,慰問僑胞。 *十一月,飛往美國,應阿肯色州州長柯林頓邀請至該州博物館、文化中心及學校演出;且受僑界邀請又到紐約、芝加哥等地表演,獲紐約世界偶戲協會頒發首枚傑出藝人獎章。 *十二月,應國立藝術館之請,率領亦宛然、似宛然、中宛然及微宛然四團至該館表演。 *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布袋戲個人項目」。 *參加台灣省秋季藝術活動,至台東、台南、嘉義、宜蘭、南投、台中及澎湖等縣市文化中心演出。 |
1986 |
75 |
77 |
*二月,韓國學生趙鍾斗來台習藝。 *六月,應西田社之請到台灣大學視聽館演出,散場時,侯孝賢導演至後場親邀演出電影「戀戀風塵」。 *七月,「戀戀風塵」開拍,於片中擔任男主角阿遠的祖父。 *八月,微宛然赴日參加「飯田人形劇祭」,公演一個月。 |
1987 |
76 |
78 |
*三月,因膀胱結石,住進馬偕醫院;出院後參加「尼羅河女兒」的演出。 *農曆六月隨次子李傳燦遷居士林。 *七月八日,小宛然來台演出「奧狄賽」。 *九月,國立藝術學院聘請教學,至該校戲劇系擔任布袋戲講師。 *十月,於西田社錄製劇本。 *十一月,和曾郁雯開始錄回憶錄《尪仔人生》。 *至台北市平等國小教導學生學習布袋戲。 |
1988 |
77 |
79 |
*二月,參加電影「菜刀與六個朋友」的演出。 *三月,平等國小成立「巧宛然」布袋戲團。 *四月,至台南縣文化中心展示掌中戲文物及演出。 *六月,赴義大利參加「貝沙洛影展」,隨「戀戀風塵」一片登台,並至羅馬表演;回國後接受文建會及新聞局頒獎。 *七月,拍攝電影「棋王」。 *八月,於大龍峒老師府舉行「王爺會」及記者招待會。 *九月,率亦宛然赴法參加世界偶戲聯盟總會在夏維爾雙子城舉辦的「世界木偶節」,並獲大會頒發「傑出藝術獎」,回國後僑務委員會頒發獎狀,此為第五次赴法。 *十月,參加電影「童黨萬歲」的演出。 *十一月,參加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悲情城市」演出。 *十二月三十一日,於大龍峒老師府舉行八十歲壽宴,散居世界各國弟子皆回國祝壽。 |
1989 |
78 |
90 |
*六月,法國班文干教授來台。 *七月,教育部公佈民族藝師名單,當選為布袋戲「重要民族藝術藝師」。 *八月十八日,電影「悲情城市」勇奪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應台北市立圖書館之邀,每週於汀州路總館教學。 *九月,與「復興閣皮影戲」團主許福能赴法教學,此為第六度赴法。 *十月,獲新聞局頒發「國際傳播獎章」;楊一鳴於台北市爵士攝影藝廊推出「李天祿攝影展」。 *十一月,在基隆市文化中心復出表演「三國志」。 *十二月,於78年台灣區地方戲劇總決賽擔任評審。 |
1990 |
79 |
81 |
*一月,於中和廣濟宮前搭野台戲演出。 *三月,回憶錄《尪仔人生》開始在《自立早報》副刊連載至十一月。 *七月,抵大陸泉州拜會木偶大師黃奕缺,並考察泉州、漳州及廈門等地的戲劇;回台後參加文建會舉辦的「第三屆亞太地區偶戲觀摩展」。 *八月,於大龍峒老師府舉行王爺會。 *十一月,應荷蘭國際木偶節之邀,至荷蘭、義大利、摩洛哥及法國等地巡迴公演;結東第七次的歐州之行後隨即由香港轉入大陸泉州,為黃奕缺先生從藝五十週年致贈匾額。 *十二月,西田社假台大視聽館推出的「藝人回顧展」中慶生暖壽。 |
1991 |
80 |
82 |
*一月,前往紐約領取「美華藝術協會」頒贈的「終身藝術成就獎」。 *五月,由國民黨文工會視基瀅主任委員代表李登輝主席頒贈「華夏二等獎章」及慶賀亦宛然成立六十週年匾額。 *八月,回憶錄更名《戲夢人生》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並由吳念真為電影《戲夢人生》編寫劇本,侯孝賢執導。 |
1993 |
82 |
84 |
*榮獲法國文化部頒贈「文化騎士勳章」,為國人第一位獲頒此勳章者。 |
1994 |
83 |
85 |
*由其所教授的藝生組成「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為傳統布袋戲留下火種。 |
1996 |
85 |
87 |
*在資源不足的艱難環境中,於台北縣三芝鄉成立「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為布袋戲的保存、傳承工作而努力。 |
1997 |
86 |
88 |
*「財團法人李天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在各界的努力下成立,讓布袋戲的保存、傳承和推廣工作有了組織及長久的目標。 |
1998 |
87 |
90 |
*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贈第一屆「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 *農曆六月二十三日因心肺功能衰竭病逝三芝家中。 |
註:本年表1991年前節錄自曾郁雯所著之《戲夢人生》。
註:本網頁文字資料經李天祿文教基金會同意自基金會官方網站取得。